读出你的美丽心灵--太原朗读者剪影

从前,上学也叫念书,去学校就是念书去。小小少年的晨间,在高声朗读中度过,一篇篇文学经典顺喉而下,留存在心里;凌空而上,常驻于脑际。中央电视台新推出的节目《朗读者》,唤醒了一个久违的记忆。文学之美丽,人生之多彩,情感之浓淡,朗读者娓娓道来。记者也发现了一些朗读者,畅享于文字和声音之间,他们平凡着、悲欣着、感悟着。他们在太原。

朗读就是人说话,说人话

董怀玉,71岁,山西省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话剧表演艺术家。他塑造的《立秋》中的马洪瀚、《生命如歌》中的陈旭刚,都是话剧舞台上的经典人物。

"说话"是董怀玉的老本行,"朗诵,是训练话剧、影视演员台词的必修课。对普通人来说,朗诵起点低,专业性没那么强,容易被人喜欢。""背诵和朗读一篇文学作品,对自己是一个净化的过程,再分享给别人,双方都很开心。朗读对全民阅读也是个推手,能让大家多读点书。"

朗读者,与其说朗读的是一串文字,不如说是一段心事。彼时彼地,唯它唯我。每个人都太想让他人懂,让世界知道我们为何喜,为何悲,为何笑着笑着就落下了泪。朗读者、听朗读的人,无非是遇到了一段心事,瞬间被"击中",与对方心意相通了。

《朗读者》的一期,徐静蕾朗读了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董怀玉落泪了。"朗诵,就要把自己融进去,你不燃烧,怎么能把观众带起来,感动他们?"董怀玉说,他一直尊崇"我就是","我朗诵史铁生作品,我就是史铁生。每一个朗诵者,传递的不仅是你的个人情感,还有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朗读者要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爱艺术中的自己。"

年轻的时候,董怀玉就喜欢朗诵。1966年起,他在企业工会,演话剧、样板戏,说山东快书,"还说锣鼓词,有点像集体诗朗诵。"1981年,董怀玉正式调入山西省话剧团,上海译制片厂的配音演员成为他模仿的对象,"喜欢得不行,毕克、杨成纯的声音,还有李梓的声音,我们模仿《简·爱》《佐罗》《追捕》的台词,很过瘾。"

董怀玉说,目前,朗读艺术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个队伍在壮大。朗读一篇作品,要做到"清晰、悦耳、传情、达意"八个字,"朗读要走心,就是要人说话,说人话。"

董怀玉偏爱有阳刚气息的作品,直接来一段。浑厚的声音响起,一篇祭文《叹不尽人间母子情》:"妈妈健在时,我远游了。我回来时,妈妈却远走了……"

你读着读着,周围就聚起了人

每年的山西省"春之约"朗诵会上,都可以见到吕梁。今年,"春之约"10岁了,他也陪伴了10年。

吕梁,本职是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播,他愿意为"春之约"忙碌,"这个朗诵会是一个公益文化活动,从2008年开始,我一直参与。每年春夏之交,热爱朗诵的人聚在一起,伴着诗韵美文放飞心情。"

"朗诵节目特别能提升晚会的品位。《再别康桥》《将进酒》《沁园春·雪》等作品从晚会传播开来后,民间的朗诵群体跟得很快,根本不用动员。"有的人不喜欢唱歌,也不喜欢跳舞,"就觉得说话这事儿好,宣泄内心,又雅致,大家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追求,《朗读者》这样的节目就应运而生了。要是早几年,未必这么火。"

吕梁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专业是交通运输经济,一个纯理工男,转到跟语言相关的行业很偶然。当年,他陪同学参加一个比赛,"结果他没进电视台,我倒进去了。"有一次,参加演出间隙。吕梁和两个朋友歪在走廊的沙发上休息,漫天随意地说着话。聊着聊着就诵读起来,"其中一位念《琵琶行》,我念《春江花月夜》。然后,就有人聚过来听,越聚越多。你会发现,人们真的挺喜欢这个。"

"朗读的每一段,都是用声音完成的表演,是属于我们的一段故事,也可能是听众经历里的一段。"吕梁带学生,有孩子也有成年人,"我总是强调一点,你一定要先喜欢上朗读这件事,每天用一两分钟说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某事某物的感受。"吕梁说,语言表达分3个部分,复述、描述和评述。复述就是重复别人的话,描述是自己组织语言加工,"评述就是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了。"

吕梁喜欢的朗读,是安静的,讲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他随手泡上一壶桔普,在茶水蒸腾的草木香气中,他读起了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呦呦妈妈"开始讲故事了

张入方的声音,像她的人,干净又温柔。那么多的孩子,叫她"呦呦妈妈",听着她讲的故事入睡。

相比于其他朗读者,张入方的朗读很专一--只为孩子。女儿呦呦4岁了,呦呦爱听故事,张入方就讲给她听。去年5月,张入方发现在"喜马拉雅"音频共享平台上可以自己录制故事,于是对着手机录下了首期故事《神笔马良》。自此,"亲爱的小宝贝,晚上好!呦呦妈妈讲故事时间又到了,今天晚上我们讲……"这个声音陪伴了很多孩子的很多夜晚。9月,张入方做了公众号"呦呦妈妈陪你长大",粉丝近千。

"呦呦是一个比较内敛安静的小孩,刚开始,我让她跟我一起录故事,她会害羞,不好意思。后来,她很愿意和我一起录故事,也养成了自己读故事、看绘本的习惯。"张入方说,听到一些听众的反馈后,她才发现,有的年轻爸妈是不会讲故事的,"家庭气氛很重要,如果家庭成员少言寡语的,直接的结果就是孩子说话迟,孩子不愿意自己开口朗读。"

张入方在太原美术馆工作,录制故事都在业余。每到晚上,指针刚过20:00,如果她还没有推送新故事,后台就会有大小粉丝提醒"故事时间到了"。张入方觉得特别暖心,"有个3岁男孩的妈妈告诉我,一天,幼儿园老师说她的孩子在讲故事比赛上讲的《小马过河》获了奖。这位妈妈又惊又喜,她都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学会讲故事的。"还有个叫正正的5岁小男孩,每天睡前听"呦呦妈妈"的故事频道,一天,正正自己录了一个故事发给张入方,"他专门告诉我,这是正正讲给呦呦妈妈的故事,我特感动,这大概是爱的回馈吧。"

在公众号上,张入方希望更多的爸爸妈妈们加入朗读故事的行列,"关爱宝贝,推广阅读",让孩子们听到更多好故事,传递爱与希望。

异国他乡,我想读点什么

"假如能上《朗读者》,我最想朗读的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21岁的王喆这么说。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我选择了另外的一条,天经地义,也许更为诱人。因为它充满荆棘,需要开拓……"王喆想把这首诗,朗读给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告诉他们,"两条路没有对错之分,但景色不一样,迷茫如你,要选择一条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王喆是一个太原小伙子,西安交通大学三年级学生,目前在芬兰做交换生。王喆喜欢朗读,每当有背景音乐响起,"读出一段文字,感觉特别享受。朗读,其实不是为读而读,在特定环境下,自己有一种情感不吐不快,恰好又有这样一篇作品适合你。读一读,情感得到了释放。"这话,很年轻又很成熟。

在大学,王喆的专业是英语,读的英文诗歌比较多,他最喜欢的就是《未选择的路》和吉卜林的《如果》。出国后,他更喜欢读中文诗歌,像郑愁予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王喆说,"出了国就体会到了什么是爱国,也特别想念家乡和家里人。通过汉字和作品,自己读,自己听,穿越了时空,就觉得并没有离开。"

因为热爱朗读,王喆做过主持人也演过话剧。两个多月前,他在"荔枝 FM" 上注册了账号,"每次,先朗读一首诗,然后介绍一些在欧洲的经历,用声音记录下一点儿东西。"

朝气蓬勃的脸庞,充满阳光的嗓音。这是传说中的播客吗?年轻,真好。本报记者辛华

本文标题:读出你的美丽心灵--太原朗读者剪影 - 亲子
本文地址:www.jrkynews.com/baby/5018.html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