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电车,进入相机,二十五分钟之后你是谁,谁是你?

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会期间,你可能会在街头偶遇一辆漆黑封闭,慢慢行驶,并且不在站点停靠的叮叮车,不要妄图中途登上它,它不是交通工具,是艺术家伍韶劲改装的一部时光机,一辆登上之后可以将时光短暂停留在25分钟的异像世界的时光隧道。

艺术家伍韶劲

伍韶劲是香港本土的艺术家,他最为熟悉这个川流不息的城市,见识过它昔日的风华和今日的荣光。曾在加拿大及法国修读艺术的经历,让伍韶劲形成一种混合的艺术风格,善于处理特定场域、参与式体验的创作。他将最有香港本土意味的叮叮车改装成一个相机的暗室,让乘客能进入到相机原理的内部,不是观看现成的照片,而是看到作为一个器械的内部成像。运用光、声音、空间及时间等媒介,把观众的视线带到未知或遗忘的时光里,观者会进入一个倒转的现实。

他指出:“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都越来越两极化。艺术有时会加剧这些对立,但也能创造一个聆听的空间,一道时空中的罅缝,让人静思、呼吸和恢复人文感知。”因此,这次的作品意图创造一个流动而中立的静思空间。

集合的入口,非常神秘难找

等待上车的“乘客们”在the pawn餐馆的露台

参与者可以体验的线路一共有三条,以会展中心附近的老餐厅 the pawn为基本原点。参与者登上电车,先在下层听简要的作品讲解,然后步入电车的上层,一个全黑的密闭空间——暗室,车身两边各有一个小孔让外部的景像投入到对面的车壁上,形成一幅左右上下反转的城市流光影像。电车开动,参观者坐在微弱透光的软凳上,开始体会这倒装的城市流光。

每一个座位上配有一个耳机

刘以鬯的小说《对倒》配文

整件作品主要的概念来源于四个部分:小说,电影,暗箱和电车。

刘以鬯的中篇意识流小说《对倒》承载的是整件作品声音的部分,带上耳机缓缓的女生粤语声线,慢慢阅读小说的文字部分,在光影图像的开始和结尾有几处小说文字的投影,就像引用一段文字的双引号,牵引参与者进入和结束这场光影之旅。

电影部分的灵感则是来源于拉脱维亚籍导演Herz Frank1978年的一部电影《十分钟后》。片中一群小孩正在看电影,镜头聚集在他们脸上,观众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一起经历了十分钟的想像的旅程。因此电车两壁的影像,同样也会投射在参与者的脸上,眼前的光影流动,脸上的光影也在流淌,每一位参与者都会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暗箱的小孔成像原理,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技术。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墨子时代,早在摄影术发明之前,小孔成像的技术也是许多画家用来作为绘画的常用辅助手段。而这个古朴的原理技术,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却已经变成非常新奇的常识。一孔一个新世界。暗箱的成像原理承载了整件作品的视觉感官。

而电车,是流动的载体。让参与者以自身静止,影像现实流动的绝妙感受体验感官的变化。电车在香港已行驶超过112年,载有无数的故事和回忆,是香港人情感的投射地和记忆的时间囊。

那么,登上电车,进入相机,二十五分钟之后你是谁,谁是你?

本文标题:登上电车,进入相机,二十五分钟之后你是谁,谁是你? - 数码
本文地址:www.jrkynews.com/digi/13996.html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