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佳县人为什么喝面汤?

文丨许浚 刘世彪

出葭洲古城北门,沿黄河北行十多里石路,便有一个村子叫大会坪,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渡口,这里怪石林立,枣树掩蔽,枣树林间至今保留比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相传在明清时期,大会坪曾是黄河中上游一带活跃的水旱码头,常年商旅如织、驼铃不断,也是山西祁县、平遥一带及陕北内地人们“走西口”的重要驿栈。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间,大会坪村出了一个名叫钞启达的人,家里兄弟三人,钞启达排行老三,时人称其“钞三爷”。

钞启达祖上几代都是穷苦人,生活全靠拉船以及做点小生意支撑,启达十岁时,其父就带着他踏上了西口之路,常年漂泊在那只破旧的木船上,在包头一带贩粮食、羊皮、食盐等。受父亲的熏陶,他从小就学会了与人交往,特别是在生意场上能说会道,能打会算,聪明过人,父亲也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生意人,进而赚钱发家。钞启达十三岁时,就背着从包头贩回的食盐,每逢县城遇集时他便独自前往叫卖。一天,钞启达背着上百斤的食盐刚进城街,不料迎面跑来几个富人家的子弟,一边用小木棍反复挑拨着钞启达破烂的衣裤,又一边共同喊道:“钞蛋钞蛋穷光蛋,穿得烂来走得慢,开裆裤子破衣衫,屁股上吊个手榴弹”。启达设法躲开,但他们老是追着打逗嬉戏。启达气不过,便放下背着的盐袋子,欲给他们点颜色看,但毕竟寡不敌众,还是叫那帮孩子把他拳打脚踢一顿。随后待这帮孩子的家长赶来,强词夺理地说钞启达打了他们的孩子,除严厉数落他一顿外还将那袋盐全部洒落在街道上。钞启达蒙受了极大的委屈,但他没有哭,硬是含着泪水,紧咬牙关,紧攥着拳头心情沉重地回到家。

这此以后,钞启达恒下一条心:一定要练就一身好武艺,为穷苦人争口气!于是,他再没有跟着父亲跑船,而是整天纠集村上众多小伙伴们,在黄河里游泳,在沙滩上打沙包、练拳击。可由于无高师指点,几年过去了,拳路还是没什么长进,反而惹得村里人反感,连父母都责骂他不务正业。

一天父亲意味深长地对钞启达说:“达子,别再瞎混了,咱穷苦人家还是谋生为要啊,你不做生意,就是种庄稼也要有一双能吃苦的手艺。至于什么学武、耍拳弄棒,那是有钱人的所为!我劝你还是前往包头买点货,去赚点小钱吧!”说毕,父亲递给他一包积攒多年的散碎银两,打发前往包头买上一船红盐回来贩卖。启达将父亲打发的银两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然后再裹上烂皮袄放于船舱,上路了。

启达人高力大,拉起船来也不要人帮忙,独自前行。一日行至黄河中上游的软米碛时,发现远处的天际有“哗哗”的雷电闪过,启达意识到黄河上将要来大水了。他把船拴在安全地带,蹲在大石头上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在思索:这条漫长的西口路啥时可走完?穷人的苦日子又何时是尽头?……

约两个时辰过后,河水渐渐浑浊起来,浪头也一个高过一个,水头上,只见有一只木船上下奋力颠簸着,若一旦流入软米碛,将会人船俱灭。在千钧一发之际,启达不慌不忙地拿着蹬船杆,跳进激流,就在那只船将要卷入软米碛时,只见启达两腿往船梆一蹬,手中的船杆在碛石上一撬,只听见“咔嚓”一声响,船只横在河岸,船杆折为两截,船上客货安然无恙。

原来这只木船是给河南少林寺运货的,押船者正是少林寺的一位武林高僧。这位武林高僧在感激启达的同时,得知了他的身世,也当即答应了埋在启达心底的一个愿望——赴少林寺学武艺。钞启达欣喜若狂,顺手拣来路边的树叶为纸,树枝为香,一并点燃,三叩三拜,与那位少林武僧结为师徒,约定一起前往河南登封少林寺。

启达河路熟悉撑船在行,他打头,师傅随行,浩浩荡荡一路顺水南下。来到河南少林寺,一学就是十余年。由于启达先天因素又刻苦练功,十分优秀,成为师傅的得意门徒。

28岁那年,师父告诉他“武艺已学成,你可以回去了。”临别时,师傅有些依依不舍这位武林奇才弟子,启达也十分不想离开师父,师徒双双百里相送,挥泪如雨。启达辞别师父后,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葭洲大会坪村。

回村后,启达因怕惹父母生气,也没有回家,只是偷偷露宿在村头水神庙底下的过洞里,村里人纷纷前来探望他,父亲也随乡亲们来到过洞。当人们走近他时,只见他横睡在半空中,仔细看才发现庙檐椽上系着两根麻绳,他头枕一根,脚挂在一根吊在上面睡觉。来人无论怎么喊叫,他都不理,打起呼噜如雷贯耳。此情此景,父亲不知是什么滋味。心想当年曾指望儿子成人成才,没想到他却花光了家里的老本还欠了一屁股账,可眼前的这孽子竟成了个文不成武不就的废物。父亲思来想去,觉得这孽子倒不如没有。情急之下父亲下意识地抱起一块大菜石,朝着启达的头部砸去。说时迟那时快,正在所有人为启达担心时,打中启达头部的大菜石又倒弹回丈把有余,启达用手轻轻摸了摸头,又翻了个身,继续打着胡噜。在场的村上老小都惊呆了,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费老子的家产,还算是学到点本事。嗨!就是了!”

子大不由父。从此以后,父亲也再不管他了,任他舞拳弄棍、浪迹天涯,闯荡江湖。一年,黄河发了大水,河水冲毁了沿河的土地、房屋、树木,不少人家流离失所过上了沿门乞讨的生活。奇怪的是,这次水退后,葭芦碛的河中央留下了一块巨大的石块,石头上大概有四五亩大的一块平滩,人称“天来石”,一时成了钞启达的“水上武场”。一天,启达练武之时,一群拖儿携女的人在此经过,启达问其究竟,那些人说,因河水冲走了土地,庄稼颗粒无收,清政府的捐税分文不减,而且还限期交付,那些衙役三天两头上门。启达听了心里甚是难受,他为大伙弄了点好吃的,并告诉大家:“要是大家不嫌弃,就跟我走西口,待天年好了再回来。”大家都非常高兴,跟着启达上了路,恋恋不舍地望着养育了自己多年的土地和钞三爷的“天来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都是天水(黄河)造的孽,水是从天上流下来的,假如能用大石头堵住泛滥成灾的黄河,下游的人们就再也不会遭受水的灾害了。”若干年后,府谷天桥黄河中果然有一巨石,当地人民相传是一个大力士从黄河下游拉上来的。并有传说,那大力士在拉石头时,正是天蒙蒙亮,府谷对面保德一倒尿盆的妇女破坏了行程,自此这块巨大的石头就留在天桥。葭洲有人就以这块石头为生,在上面种地、栽树、发展当地农业。直到清末年间,葭洲人曾每年还来这里收租,视那块石头为葭洲的飞地。人们为了祈保一方平安,便在那块大石头上修建了一个小庙,直到建国后的70年代,晋、陕两省为了修天桥电站,才以那块大石头为基础将小庙拆除。

在府谷停留期间,钞启达为了弄点银两,买点吃的给大伙充饥,走进了府谷的赌场想碰个运气。他坐下来玩了几局,却连连败阵。启达掏出烟袋欲抽锅烟,以调整一下思路,便让旁边的一位赌场保镖给点个火,那个保镖有些不高兴,顺手拿起铁铲从火炉中铲出了块红火炭,放在启达大腿上,道:“叫你抽个够!”可启达只顾埋头打牌,一时间忘了点火。当一局牌打毕,方准备吸烟时,可见放在大腿上的那块红火炭早化成灰烬,而皮肤一如常态。他一口气吹掉灰烬,朝着那保镖怒骂道:“怎给老爷活人点了个死火!”那保镖见状不敢吭声,忙恭恭敬敬地给他点上了烟。赌场老板也见势头不妙,对保镖俯耳低言几句,那保镖很快拿些银两给钞启达。启达也不推辞,接过银两离开赌场,又给那伙穷苦人吃了一顿饱饭。

在艰难的走西口路上,钞启达与穷苦人们一路走来,同舟共济,除了给大家排忧解难外,同时还抽空给大家教一些简单的防身武艺,大伙爱戴他、离不开他,纷纷称他为“钞大侠”、“钞三爷”。一时他也切实成了人们走西口路上的“保护神”。

一日,启达带乡亲们终于来到了包头。大伙将要在此干活赚钱糊口,相互分别了。启达拿出他囊中仅有的零碎钱,请大家吃顿散班饭。饭尽管很简单,一人一老碗面,再喝上碗面汤,大伙肚子也就圆活了。吃面时,钞启达边吃边吩咐大家:“兄弟们,勿相忘,互相多关照,多联络,有困难找三爷。”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着钞启达老半天,谁也不愿离去。就在这个时候,街道上一匹受惊的骏马飞奔而来,随后还跟着一伙子大声喊道:“避开!避开!王老爷的马过来了!”此刻,所有人惊慌地四处逃窜,只剩下一个跑不动的老人和小孩仍蹲在原地。眼看骏马要踏上他们了,钞启达站起身来腾空飞过,用右手轻松地揪住飞奔过来的马的脖颈,向空中一提,那马四蹄凌空,顿时缩成一团,然后将马摔在一旁,骏马再也不能动弹了,那老人与小孩有惊无险。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那骏马是当地有钱有势的王老爷的宝马。随之,王老爷纠集了一帮子地痞恶徒来找他算帐。来者足有百十人,将启达团团围在一块打谷场中,扬言要“活剥钞皮,给马祭灵!”启达该如何应对呢?他心里想,刚才已打翻了一匹马,倘若再伤些人,恐怕事头闹大了自己在包头一带也不好立足,倒不如拉个架势虚惊一场好了。那伙人个个持着斗械棍棒纷纷动手,钞启达平心静气地告诉他们“还想活着的赶快滚,惹怒三爷那可不好看的!”说话间,只见他拉开架势,松松筋骨,不慌不忙地走在打谷场上,将正在碾庄稼的两个石碌碡两手同时举起,挥舞数下,顿时吓得来者不知所措,抱头鼠窜。那伙人将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王老爷,王老爷险些气死,只得结结巴巴地说:“他伤了我的马,若伤了我,该咋办。”事情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有一年,陕北一带遭大旱灾,山头上不仅没有庄稼,而且连山上的树叶都旱得枯黄了,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饥民四处流浪逃生。走西口的人们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包头的大小酒店、面馆挤满了陕北逃荒的人群,他们吃别人剩下的面,求喝准备倒掉的面汤,以面汤充饥。这样每日面有剩余而汤不够喝。于是各饭店暗暗合计定出新规:在包头街上不吃面者不准喝面汤。为了能喝上碗面汤,穷人们只得三人一摊五人一伙凑钱买一碗面分着吃,吃完后每人再喝碗面汤。包头饭店的老板们似乎发现了商机,他们心生诡计——面汤免费变收费。由于刚开始面汤收费较低,销量特别好,买面者却尚少,饭店老板又生出新主意:面汤由低价变高价。这样一来,可把那帮穷苦人难住了。一天,钞启达在包头街上一面馆经过,一伙穷苦人正在为喝面汤的事与老板争吵不休。启达走进面馆,穷苦人将饭店面汤由白喝到收费且涨价的事原原本本诉说了一遍,他听后十分心酸,便当即严厉地对老板说:“今天的面汤钱分文不能收取,大伙放心喝吧!有我钞三爷在,大家就有面汤喝!”说罢,将面汤一碗一碗地端给大家喝。启达的言行惹得老板火冒三丈,便指使几个地痞欲教训钞启达。启达生怕伤着那些手无寸铁的穷苦人,他领大伙来到一个宽敞的场院,安顿大家不要走开。只见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一座石碾旁,一脚踢断碾杆,左手抄起碾轱辘;右手抄起碾盘,对那伙持菜刀棍棒的恶徒道:“有话好说,别伤着我的弟兄们,钞三爷不就是喝了你们的面汤吗!”那伙人见势,鬼哭狼嚎,夺路逃跑。面馆老板怎肯罢休,于是将钞启达告上衙门。

升堂那天,穷苦人们都为钞启达捏一把汗,大伙纷纷赶来,官堂下穷苦人围了个水泄不通,钞启达走进官堂,衙役命他下跪,启达却说:“我钞三爷习惯了站着,若跪下恐怕费了老爷的地毯。”官爷正眼打量着眼前这位高大魁梧的葭洲大汉,眉目清秀,气宇轩昂,忙让他报上姓名和事由,启达一一说明。官爷久闻包头来了一名力大无比的侠客,但未见其人,不料今日在官堂相见,官爷心里有几分敬畏。这位官爷前思后想,觉得这钞启达是惹不起的,面汤还是叫他们白喝吧,要不,说不定这个大力士哪天会把官堂端在半空中的。官爷命众衙役退下,当场拍板宣布:包头街上的饭店,面汤一律不准收钱,同时每次倒面汤前,必须先大喊三声“有无喝面汤的人?”若无人应答,方可倒掉。

钞启达打赢了官司,为穷苦人争了口气,争回了喝面汤的权利,大伙高兴极了。至此以后包头喝面汤尚成习俗,只要进饭馆的人,无论吃什么饭菜,主人都会主动地端上一碗面汤,双手捧于桌面,此善俗沿袭多年,流传至今。

据《佳县志》记载,清代年间,包头官府还给钞启达划了一块百十亩的土地,作为跑马场,开设武馆,为穷人们教武学艺,也是走西口穷苦的人们闲谈汇聚之地。民国年初,钞启达跑马场还保留着,场上立有一块巨大的石坊上刻着“钞三爷跑马场”。

在钞启达故居佳县大会坪村,至今尚存着几孔破石窑洞,随着时光流逝、风雨冲刷,窑洞石块严重风化,但框架结构仍坚毅挺立,它似乎时刻在给人们讲述着一段沧桑岁月,记忆着一位远去的历史侠客。

迎着改革的春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今天的佳县,与全国一道迈上小康之路,“喝面汤”乃是饭桌上的趣谈。作为对历史英雄的回顾和敬仰,面汤也被趣说成“葭州啤酒”。

本文标题:陕西榆林佳县人为什么喝面汤? - 历史
本文地址:www.jrkynews.com/history/6467.html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