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百年面孔 肖像不仅记录外貌还能揭示性格

摄影从发明之初就同肖像有着紧密的关系,摄影也为记录肖像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媒介,接续起了对于绘画来说永无止境的肖像塑造和记录。

自文艺复兴以来,肖像艺术一直受到很高的尊重,从宫廷贵族的肖像绘画,到平民生活的描绘,人们认为肖像不仅仅能记录人们的外貌 ,而且能揭示人的性格特征。

摄影从发明之初就同肖像有着紧密的关系,摄影也为记录肖像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媒介,接续起了对于绘画来说永无止境的肖像塑造和记录。肖像摄影作为摄影的重要门类,涵盖着更加丰富的社会属性,精神性,被更为广泛的复制传播。随着摄影术传入中国,肖像摄影从最开始的被抗拒认为是一种摄取魂魄的行为,到渐渐被人接受、喜爱,从只有少数人能体验的具有优越感的特权,到如今当代社会广泛的数码式传播。社会的变迁,群体及个人内心的变化都被记录在这静止的图像之中。当我们回溯观看这些肖像照片,我们能从图像中读取出关于时代,国家,个人等各层面信息。

1839年,摄影术诞生于法国。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香港、广州等地。

在摄影传入中国之初,一张照片的制作流程相对复杂。因为技术的限制,摄影师需要对被摄人进行较长时间的曝光。被摄者需要保持同一个姿势不能移动。对于被摄者而言,眼前的木箱是一种新的事物,他们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恐惧感,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摄取自身灵魂的器物。照片中人物大多面无表情,姿态僵硬。从这一批肖像摄影中人们能观察到当时人们的衣着,服饰。

虽然国人逐步掌握摄影这门技术,但因为成本和技术等原因的限制,照相机一直作为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制像工具,摄影消费同样属于相对少数的富裕或精英阶层。贵族或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会主动地邀请摄影师来拍摄或亲自前往照相馆拍摄肖像。其中戏曲名伶身穿华美戏服的摆拍是留存最多的种类。这种情景摆拍的肖像摄影无论神态,姿势,还是着装都更为优美考究。被拍者不再惧怕相机,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到肖像影像的设计中。从最开始被动接受拍摄变为了愿意主动地去制造他们需要的图像。

相较于男性,女性对于拍摄肖像更加热衷。从事不同职业的女性,在镜头前展示了她们独有的气质。透过相片可以感受到从清末到当代社会,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面貌,在不同环境下对于展现自我的渴望和对美的理解。

上世纪七十到九十年代,人们在肖像领域在不断的尝试着用新的表现方式,象征着中国艺术家主体的苏醒。很多艺术家用肖像作为素材或将其作为表现空间,拓展了肖像摄影的意义。

进入新媒体时代,摄影的权利彻底地开放,便携式相机的普及,图片的数码化,数字后期技术的发展。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间人们的图像被如此大量的制作,复制,传播,销毁。而可能也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如此脱离不开图像。肖像摄影可以出于任何目的被制作,也可以以更为多样的形式展示。

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可以达到完美的真实再现。同时这种真实本身也给摄影主体和客体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从肖像摄影者这一角度人们可以窥见到拍摄者和被摄者的状态的改变。我们在观看一张照片时,会渴望去了解镜头前的人和镜头后的人。

    “我本身抱着很大的期待来观看这次肖像展。因为肖像是摄影术发明以来很重要的一种拍摄形式。 它记录的很多信息是其他摄影形式无法取代的。从展览和学术的角度来梳理这个事情我觉得很有意思。从美术馆的收藏中看到一些照相馆拍摄的人像,剧照,还有一些艺术家从不同的环境中拍摄的人像。”

陈强 肖像照

“肖像是有时代性的同时它也是没有时代的。一个人所处的年代,环境,他的经历几乎全都写在脸上。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肖像和这个社会的关系。当人们面对镜头的时候。被摄人的生长环境,所处的时代几乎都会从表情中流露出来。我觉得肖像摄影有意思的在这里。当你把不同年代的肖像摄影按照时间或者其他的顺序排列出来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这种趣味性和纪实摄影,抓拍人物还是不一样的。当仅仅是为了拍摄人物肖像而拍摄时,拍摄者和被摄者之间的心理是十分微妙的。”

本文标题:中国人百年面孔 肖像不仅记录外貌还能揭示性格 - 新闻
本文地址:www.jrkynews.com/news/15522.html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