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读懂城市,才能读懂中国

未来的中国注定是属于城市的。我们或许可以"逃离"大城市,却会越来越难离开城市。而那些"逃离",不过是一次在城市间的迁徙。

最近又兴起一波逃离大城市的讨论。许多身处大城市的年轻人被房价、生活压力唤起的焦虑,在喧腾舆情中尽显。

逃离有逃离的理由,逃回有逃回的说法,更多的人其实在默默做着思考。

对个体来说,无论去和留,旁人的看法都不重要。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有人说,把离开一座城市说得过于沉重和悲情,仍是安土重迁的思维在作祟。据说美国人一生平均会搬七次家,我们却还习惯一座城一辈子。

这个说法有一些道理,或许太久的农耕文明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留下了阴影,或许我们应该学着适应变化。山不转水转,无论有多少怨念,每个人都只有一生。而一座城市可以改变无数人的一生,却不动声色。博弈极度不对等,所以只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未来的中国注定是属于城市的。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仍将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稳步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将达到7:3。届时乡村中国将逐渐成为历史,谁再写"在××村读懂中国"必然会贻笑大方。

只有读懂城市,才能读懂中国,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只是人们仍习惯往回看,仿佛那长满油菜花的田野才是精神归宿,哪怕自己早已不辨菽麦。

在不同的人眼里,城市是不同的模样。在历史学家看来,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在经济学家看来,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作家看来,城市是故事密集发生的场所。在普通人看来,城市则是憧憬梦想、实现抱负的地方。适应城市文明,是一个民族在现代社会实现精神自立的标志。

大城市也有不同的面向,它意味着机遇与更开阔的格局,也可能意味着"大城市病",选择留或走,都不奇怪:有的人逃避焦虑,有些人则把焦虑转换成动力引擎。

只是,人在选择城市,城市也在选择人。后一点常常被忽略或者误读。人有权利选择城市,因为迁徙自由是天赋人权。城市选择人的正当性虽然总是说不清,但事实上普遍存在。地理、环境、政策都起着作用,还有虚一点的生态、调性。

千千万万次的城市与人之间的双向选择,造就了城市之间的差异。选择总是有代价的,人选错了城市,或许遗恨终身。城市选错了人,虽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变化,但兴衰荣辱总会记在时间的账簿上。

本杰明·迪斯雷利说:"建设大城市是个伟大的想法。在世界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城市都证明了这一点:罗马代表征服,耶路撒冷的钟楼散发着信仰,雅典则向我们诉说着古代世界的精华遗产--艺术。"

如果说21世纪的中国有建立伟大城市的雄心,那么必须思考,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代表性的大城市会向世人诉说什么。(西坡)

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到了2017年,目标基本达成一致--北京首先高调公布了楼市调控目标,即房价环比不增长,其他一二线城市随后跟进。

要清醒看到,房价已经过高,积累了风险,而且增加了社会焦虑,也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巨大挑战北京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背后都有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本文标题:只有读懂城市,才能读懂中国 - 体育
本文地址:www.jrkynews.com/sports/11802.html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