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大国封锁,中国首获夜战截击机

摘要: 歼-7Ⅲ开始装备使用后,部队开始培养具备“四种气象条件下作战能力”的飞行员。这一过程需要七年的时间,花费当时币值1070万元。后来歼-8也开始服役,培训飞行员需8到10年、1530万元。而到了歼-11的年代,需要10年时 ...

  1972年,我国相关部门针对歼-6以及歼-7早期型号夜战能力不强的缺陷,提出研制以歼-7/米格-21为基础的“歼-7全天候战斗机”,目的是研制我国第一种具备真正可靠的夜战能力的战斗机。

  当时,歼-5、歼-6以及歼-7早期型号尽管拥有了雷达测距仪等夜战探测设备,但在实际使用中探测敌机的能力依然很低,对地面引导的依赖程度很深,必须在非常接近敌机时才能使用自身的探测设备发现、跟踪敌机。这使得台湾、美国的各种飞机,例如P2V、RB-57侦察机等利用夜暗等条件频频侵扰我国领空,对我国国土安全、核设施等战略性基地的保密工作造成极大威胁。

  歼-7Ⅲ的引进仿制

  在这一时期,我国战斗机研制工作处于非常艰难的状况中,苏联已经切断了向中国的军事技术支援,而西方国家尚未与中国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但我国各方面的能人志士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难,找到了冲破封锁的突破口:1978年我国人员考察了罗马尼亚、孟加拉的米格-21MF——这是一种米格-21真正具备较好昼夜全天候作战能力的型号。这次考察还获得了新型机炮、座舱盖以及一些部件的样品。最关键性的突破发生在1979年,当时埃及彻底改变了与苏联结盟、与西方、以色列对抗的立场,改为与美国结盟,中国借此良机,用多架歼-6换回了一架米格-21MF。

  这些努力使得我国获得了打造第一种真正的夜战截击机的硬件基础。

  1975年,全新的歼-7Ⅲ项目立项,先后改称歼-7甲、歼-7大改,最终定名歼-7Ⅲ。1982年,宋文骢正式担任歼-7Ⅲ总设计师,其人在我国战斗机发展史中的地位已经为大家熟知,他就是后来歼-10战斗机的总设计师。

  经过对获得的米格-21MF的测绘,1984年歼-7Ⅲ成功首飞。

  歼-7Ⅲ延续了米格-21MF的若干重要优点:它有比老型号更大的背鳍、机身部件,可以容纳更多设备和燃油。更大的进气口和进气锥提供了容纳更大的、真正具备全天候搜索跟踪能力的雷达的空间,而不再受限于只能安装最简单的雷达测距仪。采用新型双管加斯特原理23毫米机炮,性能优于原有的单管机炮。

  

  仅此若干项目,已使得歼-7Ⅲ与歼-7I相比,零件变化率达80%,成品变化率43%,在制造上几乎是一个新飞机。

  歼-7Ⅲ的眼睛:JL-7雷达

  该项目的重中之重,是JL-7全天候J波段截击雷达,这是歼-7Ⅲ夜间的“眼睛”。JL-7的基础是317甲型二厘米波段多功能单脉冲雷达,可用于空空、空地作战。在几乎所有气象条件下,该雷达发现目标的最大距离为30千米,使用高度最低700米。它为飞行员提供了可靠的昼夜全天候探测手段。

  歼-7Ⅲ还有其它若干重要改进,包括推力更大的涡喷-13发动机,加装LJ-2全向告警系统,采用了吹气襟翼,采用无铆接盒段全尺寸无孔蜂窝结构件。采用了当时符合世界潮流的绿、蓝、褐和浅褐色综合迷彩,上深下浅,但后期改为更为适合空中环境的灰色涂装。

  在武器方面,歼-7Ⅲ可搭载霹雳-5B/C/E、霹雳-8格斗导弹,也可以携带火箭发射器、炸弹等武器。在JL-7雷达的主导下,这些武器能够完成昼夜全天候拦截任务,而且这一阶段的霹雳-5导弹摆脱了以往霹雳-2可靠性低的缺陷,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空战拦截手段。

  

​  歼-7Ⅲ的淡出

  令人奇怪的是,歼-7Ⅲ并没有像米格-21MF那样成为本国大量装备的主力战斗机。

  米格-21MF以及其后的改型,占据了苏军和亲苏国家空军的主力位置,直到被更先进的战斗机替代。在中国,该机却只生产了很少的数量,其后的歼-7改型回归歼-7II的基础,而不是在歼-7Ⅲ上进一步改进。

  原因也非常简单,Ⅲ型理论上有更好的飞行性能,实际上机动性却还不如歼-7II。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早已熟知的:心脏病——飞机变重了,发动机推力的增长却不足。为解决飞机机身改变后的平衡问题,该机增加了100公斤的配重。新的激波锥减少了高机动飞行时的进气量,进而使得飞机不能做更大的机动动作;机身直径变大使得截面积变大,阻力增加。

  但最最根本的一条,依然是发动机没有跟上,假如我国当时的发动机能够达到苏联同种产品的性能,歼-7Ⅲ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飞行性能。

  此外,歼-8的出现,使得歼-7Ⅲ的性能变得略显鸡肋,毕竟歼-8在当时能够更好的拦截高速高空目标,这是歼-7Ⅲ绝不可能赶超的。最终我国以歼-7II为原型发展了改进幅度较大的歼-7E,1992年投入使用。

  全天候飞行员的培养

  歼-7Ⅲ开始装备使用后,部队开始培养具备“四种气象条件下作战能力”的飞行员。这一过程需要七年的时间,花费当时币值1070万元。后来歼-8也开始服役,培训飞行员需8到10年、1530万元。而到了歼-11的年代,需要10年时间、5000万元。这充分说明了培养战斗机飞行员的投入极其巨大。

  结语

  无论如何,歼-7Ⅲ在我军战斗机部队最迫切需要夜间作战能力的时期,提供了一个可用的机型,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文标题:冲破大国封锁,中国首获夜战截击机 - 武器
本文地址:www.jrkynews.com/weapon/7723.html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